【好文推荐】“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澄清与实施

发布时间:2021-11-25 23:42    阅读量:1394

“一日生活皆课程”是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该理念的初衷是要改变教师对课程的狭隘理解,将幼儿生活纳入幼儿园课程视野中,弥合教育实践中课程与生活的割裂现象。然而,由于教师对理念的误读以及实践能力的不足,易导致实践中出现一些误区,阻碍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进而影响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本文对目前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进行分析和澄清,并就如何落实理念提出相应建议,以及能对落实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提供一定借鉴。

“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澄清

“一日生活皆课程”之所以产生种种误区,就其根本而言,是没有真正站在幼儿的立场来看待生活,没有真正把握幼儿生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导致目前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此,本文尝试理清生活与课程的关系,以澄清并深化对该理念的理解。

(一)生活与课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日生活皆课程”实质上反映的是生活与课程的关系问题,其合理性的根基在于生活与课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首先,从教育的发生来看,生活与课程密不可分。教育作为经验传递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原始社会中教育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的,儿童在生产实践中学习采摘、种植、狩猎、建造等,在此种背景下,生活就是教育,生产、生活活动就是课程。随着文字符号的出现,人类经验不断累积并越来越推崇理性主义,经验也变得越来越系统、抽象,教育被窄化成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远离社会,课程浓缩成书本知识,脱离生活。对此,陈鹤琴提出了“切于人生生活实际需要的不教,反而教各种极抽象、与实际生活相距很远的东西,那是最不经济的事情”。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过程本身,“最好是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他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我们更适合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幼儿更是如此,这为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就是要启发教师发现生活中蕴含的课程资源及其教育价值,搭建生活与课程间的桥梁,复归两者的原初关系。

其次,在性质上,生活与课程是活动和经验的统一体。经验包含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层面,是个体对环境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此而言,个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就是生活;而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是经验;经验是主体对环境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也就是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活动和经验在性质上是统一的。课程是人类生存与生活经验的遗产和总结,是经验的体系化表达,幼儿园课程是由该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的。幼儿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不应是抽象符号表征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应该基于幼儿生活,并通过生活提供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直接经验的一系列活动。幼儿园课程就是活动,就是经验,也就是生活。至此,我们说生活与课程在性质上是统一的,从而构成“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又一理论基础。

最后,从最终的指向看,生活与课程统一于幼儿的生命成长。生活与人的生存、生命相互关联,生活就是生命存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幼儿自呱呱坠地起,其生命便随着生活带来的成长和发展而缓缓展开。他们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在交往、参与、探究中,才能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充盈生命。幼儿园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媒介,其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生活是不断发展、不断生长的,所以幼儿的生命成长无法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幼儿园课程也无法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应“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幼儿园课程与生活不能割裂,两者统一于幼儿的生命成长。

“一日课程皆课程”理念的实施策略

(一)关注幼儿生活,理解幼儿需要

幼儿生活是课程的现实基础,幼儿生活不是成人在书斋里臆想出来的,而是幼儿自己的、与其经验直接相关的生活。教师应回到儿童立场,放下身段,走近幼儿,在与幼儿的日常相处中,在跟他们的嬉戏打闹中,在幼儿的一餐一饭间,倾听他们的童言稚语,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观察他们的生活点滴,发现幼儿的行动特点和兴趣指向。在此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在幼儿生活中发现课程。

(二)把握课程契机,生发课程方案

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不能止步于对幼儿生活的关注,还要提升在生活中发现课程契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在生活中保持课程敏感性(保持课程敏感性并不意味着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课程化,或者用课程把生活“武装”起来),带着课程的眼光,带着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意识去关注幼儿的生活,思考幼儿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现象、资源,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又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并将之与课程设计关联起来。这也是课程的生成点,它源于幼儿生活,是幼儿的兴趣点、需求点,是幼儿经验的生长点,也是生成课程的契机。

课程契机只是一种潜在的、未成形的课程,还需要教师在幼儿发展适宜性方面进行考量并进行课程论意义上的加工,将其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方案。教师要思考这种课程契机能为幼儿提供哪些领域的核心经验,从需要提供哪些材料、创设何种情境、整合何种资源、设计怎样的活动、最终促进了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等方面考虑。在设计和撰写课程方案时,教师要注意“教案不是讲稿,而是一个行动方案,是儿童在哪里做事、用什么材料做事、做什么事的行动方案。”

“眼镜”活动为例,教师把平时戴的框式眼镜换成了隐形眼镜,引发了班里幼儿讨论“老师到底有没有戴眼镜”。待幼儿讨论之后,教师现场摘掉隐形眼镜并展示给幼儿看,幼儿的兴趣再次被激发。教师以此为契机,围绕“眼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寻找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眼镜—画眼镜—做眼镜—眼镜舞会等。教师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与幼儿发展、课程设计关联起来,及时抓住课程契机,将之转化为幼儿的行动方案,拓展幼儿的经验。若教师没有课程意识,没有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就没有所谓的“课程契机”,也难以生成有效的课程方案。

(三)依托幼儿生活,在生活中实施课程

课程源于生活,也应回到生活中实施。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仍应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结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方式,最大限度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防止在课程实施中将源于生活的课程知识化、技能化。“一日生活皆课程”理念的落实,其起点和归宿都是幼儿,都应指向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落实理念而落实理念,不能忽视幼儿,舍本逐末。

“一日生活皆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抓手,目的是要逐步推动幼儿园课程的科学化,逐渐接近或回归幼儿园课程的本真,使幼儿园课程和幼儿教育成为一种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的教育。

 

Copyright 2020 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地址:济南市交校路12号    电话:    电子邮件:
鲁ICP备1302309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