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幼小衔接应从“让儿童准备”,向“为儿童准备”转变

发布时间:2022-10-31 09:50    阅读量:737

       “在幼小衔接中,我们要转变思路,不是‘让儿童准备’,而是‘为儿童准备’。       

       为何要转变思路?又该如何为儿童做好准备?本文将分享黄瑾教授关于新时代科学幼小衔接实践路向的部分观点。

         一、从“让儿童做准备”到“为儿童做准备”

       幼小衔接是儿童人生经历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有自己的想法、感受、情感、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基于成人视角与观点进行幼小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因而忽视了儿童的声音。这样做会造成儿童成为“被改造者”,承受太大的压力从而发生不适应的状况。

       所以,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体验,帮助儿童实现平缓过渡,我们应转变思路,不是“让儿童准备”,而是“为儿童准备”

       二、观察儿童的感受与需求注重儿童的个体差

       “为儿童准备”意味着,教师、管理者要观察儿童的感受与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为儿童搭建平缓过渡的桥梁

       其次,我们要去倾听儿童的“声音”,儿童可能不仅仅思考成人为他准备好的事情,他可能首先关心的是:“我进入小学后,我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因为在幼儿园,他非常喜爱他的老师,儿童是有自己的情感需要的。

       所以,注重童在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关注那些在过渡中适应不良的儿童以及处于其它不利处境的儿童,提供宽容的教育环境与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步调适应环境、教师与同伴的多重变化,是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

       三、构建多主体协作共同体形成合力助推幼小衔接

       在关注儿童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看到儿童视角的需求,我们应该建立由儿童、家庭、幼儿园、学校与社会等多主体参与、协作的幼小衔接支持体系,多主体协同的幼小衔接。

       首先,幼儿园可以通过宣传和教等方式,利用家长交流、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全面了解儿童的幼小衔接体验统一各主体对幼小衔接的看法与期望。

       另外,幼儿园教师还可以通过小学教师相互观摩课堂、共同教研等方式,互相沟通儿童发展观、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其次,小学可以“向前一步”,让幼儿园家长了解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的开展情况,疏导家长的担忧,正确看待孩子的幼小衔接。

       各地方政府也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好在幼小衔接中的领导者、协调者和监督者,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实践共同体,探索课程衔接、共同教研、搭建平台、教师轮换、协同管理等共建共享方式和协作机制,实现制度化与常态化,并将此纳入地方政府的监管和质量评估制度中。

Copyright 2020 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地址:济南市交校路12号    电话:    电子邮件:
鲁ICP备1302309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