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推荐】胡华: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发布时间:2023-10-16 09:48    阅读量:267

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向儿童学习”一直是幼儿教育行业一句响亮的口号。但我们应该向儿童学习什么呢?儿童身上的哪些特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一问题的思考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

成人的“我执”与 儿童的“豁达”

我们发现,相比于儿童的豁达,成人总是有很大的“我执”,因此我们的世界总有那么多焦虑和不安。这一生,我们通过受教育总认为自己可以影响世界、创造世界,这就是成人的“我执”和自恋。成人头脑中有很多的信念,但“信念” 越多,生活得就越焦虑。而儿童心中却没有那么多的缠绕,没有“绝对”的观念。所以,他们总是能够蓬勃地活在当下。
儿童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典范。天性中的真、善、美一直引导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拥有一种原始但充满诗意的逻辑系统,虽然在成人眼中是幼稚、不严谨的,但却是自洽的、动人的、浪漫的、有意义的。
       和儿童在一起,我们常常会惭愧于自己的狭隘。前段时间,杭州野生动物园的金钱豹走失,我们和幼儿完成了一个讨论。
       我们以为幼儿的想法跟我们差不多:走失的金钱豹会不会给周边的人带来危险;金钱豹的走失是不是因为动物园的管理没做好……但是幼儿却说:“金钱豹出走是因为他们在动物园里生活久了,会失去在自然中生活的本领,它们需要去熟悉那些本领,重新找到做野生动物的感觉。”“我们过我们的生活,它们过它们的生活,不要互相打扰。”大班幼儿还有了更高阶的思考:“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真的需要建立动物园吗?”“人也是动物,难道人也应该去动物园吗?”……
       孩子们的讨论让我特别感动,他们天性中的真、善、美,对成人有净化作用。
       马修· 李普曼(Matthew Lipman) 说过一段话:“ 同所有人一样,儿童也渴望自己的一生充满丰富多彩、意义重大的经历。他们不仅仅希望能拥有和分享,还希望有意义地拥有和分享;他们不仅仅渴望去喜欢和爱,还渴望喜欢和爱得有意义;他们想学习,但要学得有意义。”
如果你关注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探索,就会发现,每个活动后面都有一个“升华”部分,这一部分就是对学习意义的确认与追寻。其实,儿童渴望知道生活的意义,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如果在幼儿园里没有得到关注,那他们长大后,就失去了追问的勇气,还失去了宝贵的思考能力和生命力。
在花草园里,我们从不以成人的视角俯视儿童。当用儿童的视角来重构当下的生活时,我们把自己变“小”了、变“弱”了,也就变美了、变好了。

儿童重视感觉,成人忽视感觉 

儿童是非常重视感觉的,因为感觉是灵魂的语言。儿童的思维与创造活动离不开身体在官能上的探索,那种超脱了“感觉”的教育探索,无论形式多么多样,都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什么叫感觉?感觉就是当下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的情绪如何、我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等等。花草园的教育非常重视儿童的感觉,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儿童讨论他们的感觉与感受。
      比如:在和幼儿一起讨论“你有什么优缺点”的时候,我们会问幼儿:“当你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优缺点时,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有幼儿说:“说的时候,我想藏起来。”也有幼儿说:“说出来,我觉得缺点在我心里就没那么大了。”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丰富的、多样化的,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倾听。
用情感打开儿童学习的大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把握不住儿童的感觉,所有的教育探索只是空中楼阁。所以,幼教工作者每天都要问一问自己:我今天花了多少时间和儿童交流感受?
       所有的理性都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理性而渐渐远离了感性。相较于理性,感性能让我们活得更像一个人,更自然、更可爱、更天真。而且,儿童的感性并不像有些人想得那样不成熟。艺术和哲学是儿童表达情感的高级方式。今天我 PPT 中所有的插图都是儿童日常的画作,每一幅都浑然天成。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表达是哲学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哲学的。我们并不需要总是“政治正确”地说尊重儿童,儿童确实表现出了一种超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大部分成年人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获得。
      我总是跟老师们说,要感恩我们的工作。因为在和儿童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不断给予我们精神财富,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未来、面对生活,使我们成为贤者,成为内心丰满的人。这是儿童存在的另一重伟大意义。

生命整全导向的儿童,认知目标导向的成人

现在的幼儿教育更多地追求认知,更关心儿童学到了什么知识,提升了哪些能力,拥有多少知识储备。但我认为,对儿童来说,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 园 丁 与 木 匠》 的 作 者 艾 利 森· 高 普 尼 克(Alison Gopnik)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她认为,在以下两种情境下,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做目标导向的活动(代表的是一种执行功能);另一种是做非目标导向的活动。在第二种活动中,参与者能够接收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是灵活的、可塑的或有创造性的。
      这种灵活的、可塑的,或有创造性的信息整合,靠的是儿童的心灵。情感性、可调节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在花草园中,儿童不必“排排坐”,因为一旦身体被束缚住,就无法进行情感性、可调节性的学习,创造性也会受到限制。
有人评价说:我们的生活化课程探索是颠覆性的,过去都是先有一个目标或者核心经验,按图索骥、刻舟求剑,而我们却把幼儿教育推向了“生活化”的状态之中。“生活化”的生活与学习,看似无目标,却将目标定位在更高阶的生命的整全性上,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天性。

儿童饱满的生命质感与成人被挤压的精神空间

和儿童在一起生活,我们都感觉特别愉快。当遇到人生中的难题时,我通常会选择和儿童在一起,他们会给我力量、智慧、温暖与爱。
每年毕业季来临时,幼儿都会问我一些问题。他们会问:“你从哪里找来这么多好老师的?”还会对我说:“园长妈妈,感谢你创办了一个这么好的幼儿园!”当幼儿用真挚的眼睛看着我,他们真诚的赞美总会一下子击中我的心。
没有哪个工作能如此这般地切入到生命深处,让生命可以发生重大改变。这也是我爱这份工作的原因——它改变的是人的心灵。很多家长说,为什么花草园的老师很美,因为他们的心灵和孩子们在一起而变得愈加纯净。当我们把它变成一种能量反哺给儿童的时候,我们之间会形成一种巨大的能量场(气场),滋养着其中的每一个人。
      花草园之所以成为花草园,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创造的,只是教师用成人世界的语言将它表征出来了而已。花草园很小、很“破”,但是我们却用关系构建出了一种有生命质感的教育样态。这种教育样态是有能量的,我们中国人称它为“气韵”。
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土壤,也有精神成长的土壤。我们精神成长的土壤恰恰是儿童给予的。我很感激他们、很爱他们,也愿意把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他们。

二我们需要重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

我很喜欢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地位。”我们的确需要重新审视儿童在幼儿园处于怎样的位置。
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的,他们被抛入与成人的关系中,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命状态基本上是成人作为的效果。一个儿童好不好,幸福不幸福,都和成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被强势的成人管束、规训、教化,要按照成人的意愿来生活。看到父母惩罚、批评孩子,我都会忍不住想去“教育”人家。
      在社会关系的视野下,儿童因其自身的特质,始终处于与成人共在的被动结构中。无论儿童拥有什么样的活力,都不能摆脱与成人共在的社会性情境。这些认识和想法也影响着很多幼教工作者的行为。很多人愿意做幼儿园老师,是因为儿童很听大人的话,成人的自恋在弱小的儿童面前得到了满足。很多优秀教师特别热衷写她是如何改变“个别儿童”的。但在花草园,我要求教师记录的是儿童改变了你的什么,而不是你改变了儿童的什么。
       我们经常假借“保护儿童”之名,将儿童置于一种控制和干预之中。坦率而言,每一次对儿童的“发现”,都有可能伴随着对儿童的进一步的“控制”。比如,我们研究大脑科学,发明了“闪卡”,用“闪卡”来刺激儿童的视觉,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刺激儿童大脑的神经通路,快速提高儿童的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等。但儿童真的需要“闪卡”吗?其实儿童并不希望成人这样训练他、控制他,这些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
      现在,很多专家每谈一次最近的研究和发现,每提出一个理论,作为实践者的我们都会“瑟瑟发抖”,因为不知道下一步如何做才是对的。就这样,我们离真实的儿童的生命越来越远。
      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儿童之间,应该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关系。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你可以影响我,我也可以影响你;我们在一起过日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游戏,一起探索……教师和儿童之间是平等的,是相互陪伴的,是互为师生的,没有谁高谁低。为什么要提这个观点?因为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人类最丰富的意义世界,承载着丰富的生命意义,儿童的美好不是我们创造的。更准确一点说,我们只是创造了一个壳,那些填充其中的美好的情感、绚烂的色调,是儿童赋予的。
       构建“共同生活”的师幼关系,对幼儿来说,意味着他们在幼儿园的地位需要重新确立。正如侯莉敏老师和黄进老师所言,要重新确立“双主人说”——你是主人,我也是主人。如果仅仅把儿童当作主人,教师的作用就会退后。引领儿童未来的责任,还是需要我们来承担的。
对教师来说,这种关系也意味着一种专业解放。现在的教师很辛苦,要带班、要填表、要学习、要研究……我们总是围绕着一些技术性的东西不断努力。但是,当我们和儿童共同生活的时候,并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气力,你完全可以松弛一点。
       对教育来说,这种关系也意味着我们向“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在工业化时代,人类文明经由混沌走向清晰,由凌乱无序步入井然有序,由单一贫乏走向丰富多彩。但在这一历程中,人类自身却陷入了自己营造的怪圈之中。理性的视角和态度规制着我们,遮蔽了现实世界中许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事物。生活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与生活之间有着内在的精神契合性,儿童的教育同样需要以“生活”为基点进行审视。我们必须跳出当下的内卷和裹挟,回到最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

三儿童是我们工作永远的太阳

 成人在和儿童一起生活时应该保持一份审慎,一份庄严,时刻把儿童当作镜鉴,来反省自身。不要总是想如何控制儿童,如何“指导”儿童,而是想儿童能够给我们什么。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隐喻”:在一个洞穴之中,一组囚徒面向墙壁工作。他们的四肢被套上枷锁,脖子也被困住。他们眼前的世界就是面前的墙壁,能看到的只有透过火光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终于,有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转过身去,从洞穴中走了出来。当他眺望远方,看到了太阳。今天,我们也需要完成一个转身,完成一次革命。从“洞穴”中走出来,眺望远方,凝视太阳。而儿童就是我们这个工作永远的太阳。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然而,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别人,我们都并非这样体贴入微。”对待儿童,我们能做到吗?
       在幼儿园里,通过和儿童一起生活,我们不仅学会了和儿童一样拥有勇气、好奇与诚实,还学会了儿童的用心灵说话、用心灵思考以及用心灵生活。《小王子》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充满隐喻的书,正如小王子和狐狸是相互“驯服”的,我们和孩子之间也是相互“驯服”的关系。套用狐狸对小王子说过的话,“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的小孩一样”,对孩子来说,我只是一个老师,和其他成千上万的老师没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你是我们世界里的独一无二,我也是你的世界里最宝贵的存在。这就是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伟大的意义也在于此。
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儿童生命中宝贵的存在。我骨子里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总是看到这个世界的各种问题,但是我爱这个世界,就是通过爱儿童来实现的,是他们给了人类以希望。当我们都能够超越当下的工作,一定会看到它的伟大意义。
       重新建构对儿童的认识,需要教师背后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做支撑。疫情期间,我写了一本书《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我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为幼儿教师找到一份职业尊严。幼儿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完成两难困境中的嬗变,实现一次次生命的升华,从而成为幸福而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都是同道中人,我们爱儿童、爱生活、爱这个世界,也爱这个民族,希望我们都能像郁金香那样不断绽放,给儿童更多的生命的意义。

Copyright 2020 济南市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
地址:济南市交校路12号    电话:    电子邮件:
鲁ICP备13023094号-1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后台管理